在如今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大环境下,不能体罚孩子这一观念仿佛已经成为了一种“政治正确”。那么,作为家长,你是怎么看待体罚这个问题的呢?先别急着回答,听我讲一个书中的例子:有位妈妈说她儿子的社团老师会打人,一人犯错,全班体罚,结果孩子不服气。作者问那位妈妈,为什么不直接向老师表达家长反对体罚的想法。妈妈说,因为老师曾警告孩子不可以跟家长说,如果去反映反而让孩子的立场为难——不过,妈妈也坦承还有一个原因是,这位老师的确把整个乐团的水平提升起来了。这是个很好的例子,反映了现实中大多数家长都有的矛盾心情:如果真的借着体罚这种方式让孩子取得好成绩,那家长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;但如果结果不好,那家长们可能就会说:“看吧,体罚孩子是不对的。”事后诸葛亮的行为,正可谓屡试不爽。首先,连坐法是不公平的,一个人做事一人担,不能把个人的过错强加于整体上。其次,老师让孩子不要和家长说的理由是什么?是威胁吗?但孩子还是和妈妈说了,但如果孩子听老师的话,不跟家长说,那么这件事情会不会就这么不了了之了?这时就需要进行有效的家校沟通,进一步了解事情的情况,再做出判断。最后,一边反对体罚,一边对肯定体罚后立竿见影的效果,家长们为什么对体罚的态度这么矛盾呢?这是家长们最需要搞清楚的问题。归根结底,一句话,人的本性都是趋利避害的。结果导向型的思维方式使我们更趋向于选择“抄近道”,但又舍不得屈尊走下道德高地。俗话说的好:“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。”孩子并非不能接受惩罚,但一定要说明为什么。理解了原因和后果才会知道遵守规矩的重要性,正当的处罚会让孩子明白:“我这么做不对”,孩子理解的重点是:“我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”;错误的处罚则是让孩子叫嚣:“凭什么打我!”孩子理解的重点是害怕被打:“只要不被发现就不会被爸妈打”,那么下次他们只会更加小心谨慎,以防再次被打,而不是避免重蹈覆辙。让孩子从共同的约定、必有的纪律、责任的完成来了解罚则存在的原因与处罚启动的时间,处罚才不会变成一种威胁,学习的前进也不必仰赖粗糙的惩罚制度来产生刺激作用。